学校校历

赵延升—让法治滋养青年成长

发布者:唐巾茗发布时间:2020-03-31浏览次数:941

    庚子岁初,荆楚大疫,一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在中华大地打响

“全民战疫”口号下,勇敢坚强的中国人民不畏疫情、奋勇向前:科学家用实事求是构筑护墙,医护人员以妙手仁心挽救生命,建筑工人用日夜赶工展现中国速度,外卖快递凭坚定信念串起各地联络……十四亿中华儿女各自坚守阵地,绘出全民团结战“疫”的壮丽画卷。

如今,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但不时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却总想在来之不易的答卷上留下败笔——双黄连谣言让隔离中的民众集聚在药店门口;郭某鹏千里投毒,将郑州重新拖入紧张的境地;深圳女大学生郭某某周游法国、瑞士等13国,却一直瞒着父母、学校……

凡此种种,无不告诫我们疫情大考也是法治大考,古人云:“法者,治之端也”,这次疫情处处检验着人们的规则意识与法治信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着重强调了“依法防疫”的重要性“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事实上,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全国各地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安排部署,依法依规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但“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相较国家和地方政府单方面发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人民群众遵法守纪、依法支持和配合更为重要。

对于在这次战疫中展现了青春担当的青年来说,他们即将接过祖国建设的重任,只有让法治精神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灵生根发芽,并滋养形成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思维习惯,才不会让依法治国成为一句空话。

让法治精神滋养青年成长,首先要让青年感受到法律的人文关怀。

法治的威严不仅在于法律条文的周详深刻,更在于内含其中的人文关怀。法治教育也不仅是让青年了解具体的法律条文,更是引导他们相信法律、依靠法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引用“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正是在告诉我们,规则终能战胜潜规则、风骨远胜于媚骨。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需要的不是阶段性、走过场的普法活动,而是切实发挥教育持续性、渐进性、专业性的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崇尚法治精神、遵守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发挥法治育人功能,让青年学生真正经历法律之炉的淬炼,让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法治的正能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让法治精神滋养青年成长,还要让青年在现实中深刻体悟。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一方面,全社会不断涌现出的守法的先进典型:归国路上30个小时不敢吃饭喝水、不敢摘下口罩直至回到国内到达隔离点才放下心来意大利留学生瑶瑶(化名);归国前申报全部事宜回国途中全副武装,下飞机第一时间向机场工作人员报备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俄语专业学生马洁……他们身上都体现了高度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有的人突出权利意识而忘记义务:高举言论自由的旗帜却编造、传播谣言;珍视人身自由却漠视防控规定,拒不配合体温检查和隔离工作……没有树立正确权利义务观念的他们正对法治精神进行践踏。

作为辅导员应该抓住引导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培养法治精神的重要契机,让青年学生在现实的案例中切实感受、深刻体悟,所谓“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只有宣传守法的先进典型,讲述自私之人破坏法律之所在,才能充分利用战疫契机,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在全民战“疫”中树立正确权力义务观念、强化道德认同

再次,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于青年的教育,好的法治教育正如春雨,随风潜入,润物无声。

一是要普法者具备宽口径知识储备。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只有具备一桶优质水,老师才能给学生一碗水,作为辅导员要及时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才能以身示范。根据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获悉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报告义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按规定报送突发事件信息,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所有公民有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配合国家疫情防控工作的义务。辅导员要将规定内容传达普及到学生群体中,让学生知悉知晓法律法规,组织学生学习各地方政府的应急措施,耐心“释法”,让法律不仅是冰冷的字眼,更能从内心中了解和接受。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措施是有法可依和有理论依据的,是人民群众应当自觉遵守和依法配合的。

二是要不断创新形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法治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入脑”、“走心”,就必须走出单一说教式灌输形式,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直播互动、案例说法等参与式、体验式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和观察思考,从“身边事、眼前人”讲起,寓教于乐、晓理于行,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产生思想的共鸣,进而成为行动的自觉,真正树立起法治意识、培养出法治思维

三是要融合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只有将二者有机组合,才能让青年学生从内心得到净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典告诫我们,“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正是在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组合拳中,学生对于法律的遵从才是从心生发、从心用力、从心落实,而不会轻易被外界干扰。正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中,两者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力,培育出学生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让学生自觉履行义务和责任助力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

最后,让法治滋养青年成长并非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共同发力,正所谓,“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但这并不是我们拖延下去的理由——教育奠基法治中国的未来,青年学生是法治建设的主力军培养青年学生的守法意识、提升青年学生的守法水平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方式。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向他们注入法治的养分,则会收获有健全法治意识的人才。因此,思政工作者要及时注入法治养分,成为传播法治观念的骨干力量,持育人之情怀滋养学生法治观念,助力学生直立成长成才。

 (文法学院辅导员   赵延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