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历

相欣余—战“疫”中的国际合作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

发布者:郑健发布时间:2020-04-30浏览次数:940

    2020年初,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肆虐中国大地,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党中央统筹协调、科学部署,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带头奋战,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全力救治,全国上下力同心、共克时艰,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艰苦卓越的努力,终于换来如今持续向好的疫情防控形势,这充分体现了中国速度、中国温度、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疫情初期,#你的专业可以为抗疫做什么#上了微博热搜,青年学子们纷纷晒出在疫情期间结合自己专业所做出的贡献,其中很多外语专业的同学们报名参加中国防疫翻译志愿者”在线志愿活动,加入全球采购防疫物资的大军,外国医药公司的有关医疗器械产品说明进行翻译,利用所学知识全力驰援抗击疫情一线。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全球范围内仍大肆蔓延。目前防疫的重点在外防上,多地建立外语志愿者队伍,做好外籍人士和输入病例的疫情防控工作。例如,教育部、国家语委指导北京语言大学研发了《疫情防控外语通》,面向在华来华留学生外籍人士提供疫情防控和治疗方面的语言服务。北京发出英、法、俄、德、西、日、韩、阿8个外语语种的《致在京外籍人士的公开信》,提醒在京外籍人士关注官方信息、增强防护意识、及时就医就诊。在上海浦东机场、天津滨海机场、青岛流亭机场等,多支由外语专业志愿者组成的青年突击队在为入境人员和工作人员提供语言服务。

    在中国抗“疫”最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给予了我们无比宝贵的支持,170多个国家领导人、5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向我国领导人表示支持和慰问,79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为中国人民抗“疫”斗争提供了大量援助。“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随着中国国内防控新冠疫情形势持续向好,中国向其他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得到受援国政府、民众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截至3月31日,中国政府已经向12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包括普通医用口罩、N95口罩、防护服、核酸检测试剂、呼吸机等在内的物资援助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近30场技术交流会议。在对外援助过程中,外国语学院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俄语专业教授孙大满带领团队为塔吉克斯坦编译《新冠病毒预防手册(COVID-2019)》,这是塔吉克斯坦境内第一本关于预防新冠病毒的书籍。英语专业副教授朱珊带领团队翻译的英文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在美国、加拿大、希腊、法国、德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20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出版。“译”同战“疫”,石大外语人为抗击疫情送上“及时语”,并用专业力量不断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战“疫”经验。

    3月26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召开。次特别峰会发表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声明》,强调疫情无国界,二十国集团成员应团结一致应对疫情威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演讲,表达了中国同国际社会携手抗击疫情、支持多边协调合作、稳定世界经济的坚定决心和积极态度。

    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利益高度融合,责任共同交织,彼此相互依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特别需要专业的外语人才在其中发挥桥梁作用。毕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那么对于在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来说,应该如何提高自身水平,服务国家需要呢? 

    学好专业课程,打下扎实语言基本功。外语专业课的学习至关重要,语言的学习没有任何捷径,必须要下苦功夫,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有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同时,语言能力的提高也需要多实践,这就需要同学们多参与外语服务相关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在2018年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我院学生成为志愿者“小浪花”,他们为境内外媒体记者提供采访、通信、交通、医疗、安全等精细化服务和全方位保障展示了良好的风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自己的外语水平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

    加强政治素养,全面厚植家国情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注重以德为先的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强调落实立德树人和加强品德修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要强调能力、知识与品德培养的全人教育,所以外语的学生一定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外国语言本身就容易不自觉地接受外国文化,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会有所改变,但是必须要始终牢记,外语只是工具,是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越是在国际舆论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越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类媒体通道,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尤其是通过这次疫情防控的国内外比较,党政军民学齐动员、东西南北中同上阵,“同样的考卷,不同的成绩”,充分彰显了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培养国际视野,加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学语言和学文化是分不开的。当前,随着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中国需要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因此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跨文化交流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样的人才既要了解本国文化,又要了解他国文化,不仅精通外语,也非常了解他国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和宗教信仰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像这次疫情当中,中国捐赠给俄罗斯的物资上贴着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话Всё мгновенно,всё пройдёт(一切都是瞬息,一切将会过去);捐赠给意大利的抗疫物资包装上,贴着一张带有歌剧《图兰朵》乐谱的寄语:“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捐赠给德国的物资上写着德国谚语Berg und Tal kommen nicht zusammen, wohl aber die Menschen.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这些语句的使用充分考虑了受众的情感因素,在援助的同时也让外国民众感受到精神鼓舞的力量。

    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问题涉及相关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以及各类新学科、新技术不同知识领域。因此,既具有外语水平又拥有宽广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像我们前文提到的朱珊老师就是深耕于医学英语,并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同声传译员。所以我们外语专业的学生,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主动学习前沿科技,丰富知识储备,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选修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相关课程,加强计算科学、人工智能等新理工科的学习,作为石油大学的学生,尤其要加强石油相关学科的学习,关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业务能力。

    疫情之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会变的更加迫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语专业人才将大有作为, 大家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外语水平,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国际视野,注重学科交叉,提高综合素质,随时准备好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贡献力量。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  相欣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