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历

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事迹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6-17浏览次数:1294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宣传表彰一批长期以来、特别是2009年度在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辅导员,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更好地调动和激励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主办,新华网提供独家网络支持的“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圆满结束。活动共评选出“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0名,“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40名,“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150名。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开展向“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学习活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组织学习辅导员年度人物先进事迹与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辅导员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现将获得“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十名辅导员和获得“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的我校辅导员赵伟等的事迹材料整理发布,请大家认真学习。

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颁奖词
01:郑丹丹:学生眼里“春天的花朵”
    郑丹丹,女,汉族,1981年7月出生。2007年4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为江南大学法政学院辅导员。三年来,她用至少2000个小时与学生促膝长谈,坚持每年寒暑假给学生家长写信交流学生情况;她是新疆班学生眼里的“春天里的花朵”;她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做学生的心灵呵护者。
02:初青松:提升自我与学生共成长
    初青松,男,汉族,1972年10月出生。1996年8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为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他,靠热情、靠实干,凭着责任心和事业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他,抓学业、促就业,引导学生学知识、更要懂人生,做学生的人生导师;他,用爱心浇灌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他,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与学生共同成长。
03:孙立雄:与学生同住宿舍8
    孙立雄,男,汉族,1979年10月出生。2001年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为河北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辅导员。带领学生跑遍了天津各人才市场举办的大小招聘会,自办招聘会,多方筹措创建科创基地,他陪伴学生在就业征程中一路前行;12000余个勤工助学岗位,8年与学生同住宿舍,他给予学生朴实厚重的关怀,400余场读书会,无数次志愿服务,他引领学生在思想上提升、在服务中奉献。
04:胡志峰:见证教学相长永恒定律
    胡志峰,女,汉族,1979年5月出生。2006年9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辅导员。她,心怀感恩,以实际行动唤起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最深沉的忠诚;她,将心换心,用质朴的爱诠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共同见证教学相长这个永恒的定律。
05:凌惠:学生在哪儿舞台在哪儿
    凌惠,女,壮族,1975年11月出生。1997年8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一个博客,架起一座沟通无限的桥梁;一个社团,搭起一片爱和希望的天空。她用贴心换来真心,点燃你我的心扉。工作和生活、网上与网下,学生在哪儿,她的舞台便在哪儿。
06:程勇:创新爱心演绎新时代风采
    程勇,男,汉族,1980年5月出生。2003年9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为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辅导员。学以致用,言传身教。他,创新出一种互动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他,探索了一条适合理科专业特色与学生特点的独特育人之路;他,始终洋溢着青春领路人的蓬勃朝气,用创新与爱心演绎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风采。
07:姚贵明:34年的热爱与执着
    姚贵明,男,汉族,1954年3月出生。1975年9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为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34年不停的脚步来自责任的动力,34年奉献的情怀源于心底的大爱。岁月无法阻挡他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无数次,他拿出微薄的工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数次,他用拳拳的爱心安抚学生躁动的青春。
08:廖元新:不让任何一个人被忽视
    廖元新,男,汉族,1982年1月出生。2003年9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为南昌大学法学院辅导员。他用真心去温暖学生,用真诚去感动学生,不让任何一个人被忽视。无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良苦用心,还是与学生一起表演话剧的真情流露,他坚守并践行着自己的承诺,愿意做一辈子的辅导员。
09:初世红:把爱学生当做事业
    初世红,女,汉族,1968年9月出生。2000年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为山东大学护理学院辅导员。情系学生,凝爱于心。她,把爱学生当做自己的事业;她,用奉献诠释真情。班会小剧场、模拟招聘会、暖暖雨吧,她用一个个创新举措为学生铺平成长之路;热心公益,大爱无疆,她用无私奉献与志愿服务,引领学生增强爱心,提高责任。
10: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牧区走来的高校辅导员
    马德尼也提•穆巴拉克,男,哈萨克族,1967年9月出生。1995年10 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为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辅导员。一名从哈萨克牧区走出来的大学生,放弃了外科医生优厚的待遇,毅然选择了高校辅导员工作。他兢兢业业,把辅导员工作看做“良心活”;他关心学生的学业就业,更重视民族团结教育;他在学生最需要他的时候,总是和学生在一起,为学生筑起爱的铜墙铁壁。
 
 

01江南大学  郑丹丹

倾心叩启少年心,真情催开桃李花

郑丹丹,女,汉族,中共党员,19817月生,20074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2009年担任法政学院2007级本科(250人)辅导员。

一、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丹丹姐”

自从成为辅导员,郑丹丹每天都有一份“特殊作业”――她规定自己将每天中午1200-1330和下午1600-1800用作与学生谈心。时光荏苒,两年多里,郑丹丹用至少2000个小时与学生促膝长谈。他们谈理想信仰、谈人生规划、谈入学之初的迷茫、谈考研还是工作、谈家里和宿舍的烦心事、谈爱情中的酸甜……两年多来,法政学院的学生们常常带着幸福的感觉,回味他们美好的“老师谈心时间”,而郑丹丹则把这“与学生一同成长”的点滴,化作了10万余字的谈心记录,珍藏着每一个学生最宝贵的成长心路。

心思细腻的郑丹丹就如同家中的姐姐一样,坚持每年寒暑假给家长写信,汇报弟弟、妹妹的情况。寒来暑往,郑丹丹给家长们寄去孩子们成长的点滴,家长们给郑丹丹寄回的是由衷的信任、感激和沉甸甸的托付。

老师,给你和孩子一人织了一件毛衣,也不知道合不合适,千万别嫌弃”――当郑丹丹用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内向、孤僻的孩子融入集体、走入阳光,孩子的母亲诚恳的说;“老师,没有你,就没有孩子的现在,你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当一位学生曾因经济困难几欲退学,在郑丹丹的鼓励、帮扶下继续学业,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党员,孩子的父亲感激的说……

“巴哈尔古丽”是维吾尔语里“春天里的花朵”的意思,代表温暖与希望。这是郑丹丹所带的新疆班学生对她的称呼,新疆班二十余名学生来自新疆的各个少数民族。另有藏、蒙、朝鲜等多个民族的学生分散在其他班级。

为了更好的促进民族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新环境、提高学习成绩,郑丹丹有意让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混居。并通过主题为“你了解我吗”、“相亲相爱一家人”等多次团体辅导活动,成功的使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消除了隔阂,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

大一期末考试,许多少数民族同学成绩不理想,郑丹丹与同学们一起找原因、想对策;找领导、任课老师探讨解决办法;在各班开展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帮学一对一”活动;争取各方资源,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在她的努力下,新疆班学生全部告别了挂科,还有一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两名同学获得励志奖学金,十几名同学都获得过各类奖助学金。

拉萨“314”事件发生后,她立即深入学院藏族学生中宣传国家的民族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自掏腰包解决与家里失去联系的藏族学生的生活费用;新疆“75”事件发生时正值暑假,身在云南的郑丹丹想尽办法与每一位新疆班同学取得了联系,确认学生们都平安后,她提醒学生认清真相、相信党和政府。在她的鼓励下,新疆班多名同学加入了新疆大学生宣传队,深入老百姓家中宣传党的政策,深受当地政府的好评。

如今的新疆班,已经成立了江南大学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成为学校其他民族班的范本。

二、赋创新予真情,化技术为艺术――“心灵按摩师”

郑丹丹是教育心理学硕士,许多人认为,郑丹丹的专业使她更好的胜任了这份工作,但实际上,是她对学生的全情投入让她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郑丹丹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设施和平台,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出一系列将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辅导员工作中的途径和方法。如运用绘画治疗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做好贫困生工作,运用校园心理剧促进班级问题解决,运用阳性强化法引导学生提高党性修养,运用沙盘游戏与寡言孤僻学生交流,运用厌恶疗法戒除学生恶习,运用来访者中心疗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等等。

失恋、失眠、抗压能力差等现象日益凸显,而这些问题正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难点、死角,许多传统的工作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心理排斥甚至麻木。而郑丹丹就是一位“心灵天使”,两年多来,义务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上百人次,用温情包容他们漫无边际的沉默、用心田盛装他们的愁苦与泪水,用真诚的语言、温柔的微笑融化了一块块坚冰,抚慰着一个个受伤的心灵。

一个失眠多年的女生,多处求医未果,对睡眠环境要求极端苛刻、与舍友关系非常紧张、学习成绩持续下降,在郑丹丹半年多的精心辅导后消除了心中的阴霾,摆脱了失眠,也改善了人际关系。寒假里,她从家里打来电话:“老师,我现在站在阳光下,很温暖,真心的谢谢您!”

一名男生因失恋整日情绪低落,不去上课,不思茶饭,为挽回女友花光了学费,甚至想到要报复……郑丹丹持续的关怀、坦诚的分享情感,让表面坚强的男生开始长达四小时痛哭淋漓的讲述。在郑丹丹的引导、鼓励下,这位男生正视了这段感情。如今,这名男生已靠打工交清了学费,正准备创业,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郑丹丹用一个个成功的案例证明:心理咨询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运用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成效,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她身体力行的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自己学院创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节,通过举办心理剧大赛、心理知识大赛、心理讲座、学生心理委员培训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知识,在江南大学辅导员队伍中掀起了学习心理知识、技能的热潮。在郑丹丹的带领和推动下,江南大学60%的政工干部接受了系统的心理知识、技能培训,24名辅导员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200910月,在“第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郑丹丹以《心理咨询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为题做了大会发言,受到领导、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三、知有涯学无涯,今厚积明薄发――“丹丹同学”

郑丹丹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拥有一桶水;要做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就得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她先后参加了“2008年高校辅导员骨干高级研修班”、“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坛”、“第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等学习交流活动,学习的同时将自己的创新理念和方法通过论文、发言等方式与全国高校的辅导员共享,受到一致好评。

郑丹丹一个个成功的案例背后,是无数个挑灯苦读的夜晚,是对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是视学生未来为自己明天的博爱胸怀。

正是将繁杂琐碎的日常工作置于科学研究的高标准定位,使得郑丹丹这个年轻的辅导员超越着事务性的平庸,向着学习型、专家型的方向扎实迈进;正是对学生的全情投入,使得郑丹丹的研究工作充满动力,成果斐然。

她作为负责人承担了教育部支持辅导员骨干组课题《高效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特征研究》,还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和市级心理学科研项目;她的论文《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特征研究》获得江苏省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一等奖;《心理咨询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入选《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优秀论文集》。

而郑丹丹最得意的却是她的学生们创造的精彩:国家奖学金5人、国家励志奖学金12人;汶川地震优秀志愿者、全国大学生环保创意策划大赛优秀奖、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市级先进班集体、校优秀特称团支部……

郑丹丹,一个为学生废寝忘食晕倒在岗位上的“大管家”;一个为患眼疾的学生在医院奔忙、出钱卖力的好“护工”;一个让参了军的学生把难得的打电话机会留给她的“知心姐姐”;一个为学生们大学记忆写满阳光的“心灵天使”……郑丹丹,用她的倾心尽力和爱心真情,叩开了多少少年的心扉,催开着一朵朵灿烂的桃李花;郑丹丹――这个年轻的“80后”辅导员――扬起嘴角,阳光一片。


02:东北大学  初青松

爱岗敬业,潜心育人

初青松,男,汉族,中共党员,197210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现任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19968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2009年任外国语学院2006级本科(126人)、2008级硕士(38人)、2009级硕士(48人)辅导员。

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初青松热爱学生工作,提出并贯彻"学生为本,育人为先"的工作理念。他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真诚地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十余年来,他发挥专业优势,从细微处入手,经常带领学生工作干部深入班级、深入寝室、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和同学们谈心,不厌其烦地做好思想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在学生生病或是寝室同学发生矛盾时,不管什么时候,他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学校为学生排忧解难;他还十分关注西藏生,考虑到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和学习上的弱势,他积极与他们交流,查找问题,解决困难,使西藏生很快适应内地的生活,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给予了悉心的关怀,帮助他们自立自强。他了解到学院有一个李同学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在寒假时间,他不畏严寒和路途遥远,到这个同学家中进行家访慰问,下了火车坐汽车,下了汽车还要走几里的土路才到达学生家中,为李同学家里送去了慰问品,也给家长送去了老师的关爱与学校的温暖,这个学生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变得越来越自信,现在不但找到了理想工作,还加入了让中国共产党。

二、做学生爱的使者

初青松爱生如子,对学生倾注了所有的热情与爱心。在工作中,他本着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和学生们对话,参加学生活动。在这种平等的交流中,学生们能充分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而初青松也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爱戴,和学生们成为了知心朋友,建立起了一种平等的、朋友间的师生关系。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平时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他以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感染学生,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一位同学入学后不久便被查出患了白血病,这一噩耗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初青松非常关心该同学的病情,他一方面鼓励她勇敢坚强、与病魔作斗争,另一方面,他多次组织师生在校内外筹集捐款。在该同学本人及其家庭的努力下,在学院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下,一个生命的奇迹诞生了--这位同学战胜病魔,20089月重返校园后开始了全新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从零开始,面对重重困难,初青松同志为她安排成绩较好的同学辅导其学习,与专任教师一起为其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同时又带给她更多的鼓励和希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院的活动,帮助她重新燃起生活的熊熊之火。获得新生后,学生家长激动地说“是学校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20099月,东北大学出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外国语学院男生所在的第五宿舍被隔离观察。疫情就是命令。初青松积极部署学院学生防控甲流工作,不惧自身被感染的可能,第一时间和防疫医护人员一起深入寝室进行消毒,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消除学生恐惧心理,一直工作到凌晨三点。在学生隔离期间,他非常关心被隔离的学生,不管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日,坚持每天给学生打电话询问大家的身体健康情况,利用电子邮件和网上论坛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安抚和疏导被隔离学生。同时,他又积极与部分家长取得联系,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避免引起恐慌。912,是日语专业学生某同学的生日。初青松得知情况后,马上为他订做了生日蛋糕,并在校内的饭店点了可口的炒菜,安排被隔离的辅导员老师和五舍226寝室的同学们一起,为该同学开了一个形式简单却充满温情的生日party。对未被隔离的学生,他每天坚持走访每一个寝室,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带来的温暖和老师带来的关爱。他还时刻关注学院其他未被隔离的学生的身体状况,要求做到早预防,早隔离,早治疗。在初青松的带领下,外国语学院学生思想稳定,身在重灾区的外国语学院学生无一例甲流患者,创造了防控奇迹。

三、做学生人生导师

初青松担任本学院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每年给新生作人生指导报告和讲授大学生业余党校党课,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成长中的人生导师。

初青松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和引导学生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质。他尊重学生个性的存在,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力倡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鼓励学生们拓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他不断地根据社会形势和学生实际来创新学生活动,积极策划并组织开展了以“培养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主题的系列精品活动。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外语演讲比赛”、“外语辩论赛”等。特别是2009年开展的“外语沙龙”活动,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成为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平台。

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全社会就业形势极其严峻,他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并积极发动专任教师和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假期深入到企业了解用人需求,并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专场招聘会。2009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1.7%2010届毕业就业率目前已经达到65%,大部分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和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岗位。

在学生管理中注重学生的培养、选树和宣传。每年他都在学生中组织开展学院二级表彰、各项评优以及大学生的推优入党工作,在全院形成“人人学习先进、人人争创先进”的良好氛围,每年年底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各类先进,以此来树立典型,营造良好氛围。在学生教育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小到寝室、班级,大到年级、学院,重视对各个团体的培养。他深知,思想教育有时不仅仅只是口头说教,更需要用行动来影响学生。为此,他身体力行,勇于实践,深入学生学习生活中,和学生打成一片。他始终坚持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和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学生。付出就有收获,他所指导的班级和支部先后获得沈阳市先进团支部、东北大学先进班集体、东北大学五四团支部等荣誉称号。外国语学院团委也获得了“2007年度沈阳市先进团委”、“2009年度沈阳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四、走职业化发展道路

初青松把学生工作总结归纳为八项教育工程,即:理想信念、党员形象、文明修身、助学励志、素质拓展、团队塑造、心理导航、职业规划。八项教育工程涵盖了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是对繁杂的学生工作的梳理与提炼,为学生工作干部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几年来,初青松一直致力于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素质提高。为了能使自己一直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他一直用双赢的理念确立自己的工作目标:实现学生与自身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更注重如何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来适应学生不同时期发展的需要。他参加全国辅导员培训班,并在总结大会上作主题发言。先后在《理论界》、《中国教育走向》等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他结合工作实际,多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项活动,其中《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与规律变化研究》获得了辽宁省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与辽宁省社科联共同委托研究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