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宣传表彰一批长期以来、特别是2009年度在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辅导员,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更好地调动和激励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主办,新华网提供独家网络支持的“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圆满结束。活动共评选出“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0名,“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40名,“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150名。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开展向“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学习活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组织学习辅导员年度人物先进事迹与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辅导员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现将获得“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十名辅导员和获得“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的我校辅导员赵伟等的事迹材料整理发布,请大家认真学习。
01
:江南大学 郑丹丹倾心叩启少年心,真情催开桃李花
一、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丹丹姐”
自从成为辅导员,郑丹丹每天都有一份“特殊作业”――她规定自己将每天中午12:00-13:30和下午16:00-18:00用作与学生谈心。时光荏苒,两年多里,郑丹丹用至少2000个小时与学生促膝长谈。他们谈理想信仰、谈人生规划、谈入学之初的迷茫、谈考研还是工作、谈家里和宿舍的烦心事、谈爱情中的酸甜……两年多来,法政学院的学生们常常带着幸福的感觉,回味他们美好的“
心思细腻的郑丹丹就如同家中的姐姐一样,坚持每年寒暑假给家长写信,汇报弟弟、妹妹的情况。寒来暑往,郑丹丹给家长们寄去孩子们成长的点滴,家长们给郑丹丹寄回的是由衷的信任、感激和沉甸甸的托付。
“
“巴哈尔古丽”是维吾尔语里“春天里的花朵”的意思,代表温暖与希望。这是郑丹丹所带的新疆班学生对她的称呼,新疆班二十余名学生来自新疆的各个少数民族。另有藏、蒙、朝鲜等多个民族的学生分散在其他班级。
为了更好的促进民族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新环境、提高学习成绩,郑丹丹有意让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混居。并通过主题为“你了解我吗”、“相亲相爱一家人”等多次团体辅导活动,成功的使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消除了隔阂,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
大一期末考试,许多少数民族同学成绩不理想,郑丹丹与同学们一起找原因、想对策;找领导、
拉萨“3・14”事件发生后,她立即深入学院藏族学生中宣传国家的民族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自掏腰包解决与家里失去联系的藏族学生的生活费用;新疆“7・5”事件发生时正值暑假,身在云南的郑丹丹想尽办法与每一位新疆班同学取得了联系,确认学生们都平安后,她提醒学生认清真相、相信党和政府。在她的鼓励下,新疆班多名同学加入了新疆大学生宣传队,深入老百姓家中宣传党的政策,深受当地政府的好评。
如今的新疆班,已经成立了江南大学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成为学校其他民族班的范本。
二、赋创新予真情,化技术为艺术――“心灵按摩师”
郑丹丹是教育心理学硕士,许多人认为,郑丹丹的专业使她更好的胜任了这份工作,但实际上,是她对学生的全情投入让她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郑丹丹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设施和平台,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出一系列将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辅导员工作中的途径和方法。如运用绘画治疗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做好贫困生工作,运用校园心理剧促进班级问题解决,运用阳性强化法引导学生提高党性修养,运用沙盘游戏与寡言孤僻学生交流,运用厌恶疗法戒除学生恶习,运用来访者中心疗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等等。
失恋、失眠、抗压能力差等现象日益凸显,而这些问题正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难点、死角,许多传统的工作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心理排斥甚至麻木。而郑丹丹就是一位“心灵天使”,两年多来,义务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上百人次,用温情包容他们漫无边际的沉默、用心田盛装他们的愁苦与泪水,用真诚的语言、温柔的微笑融化了一块块坚冰,抚慰着一个个受伤的心灵。
一个失眠多年的女生,多处求医未果,对睡眠环境要求极端苛刻、与舍友关系非常紧张、学习成绩持续下降,在郑丹丹半年多的精心辅导后消除了心中的阴霾,摆脱了失眠,也改善了人际关系。寒假里,她从家里打来电话:“
一名男生因失恋整日情绪低落,不去上课,不思茶饭,为挽回女友花光了学费,甚至想到要报复……郑丹丹持续的关怀、坦诚的分享情感,让表面坚强的男生开始长达四小时痛哭淋漓的讲述。在郑丹丹的引导、鼓励下,这位男生正视了这段感情。如今,这名男生已靠打工交清了学费,正准备创业,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郑丹丹用一个个成功的案例证明:心理咨询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运用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成效,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她身体力行的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自己学院创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节,通过举办心理剧大赛、心理知识大赛、心理讲座、学生心理委员培训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知识,在江南大学辅导员队伍中掀起了学习心理知识、技能的热潮。在郑丹丹的带领和推动下,江南大学60%的政工干部接受了系统的心理知识、技能培训,24名辅导员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2009年10月,在“第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郑丹丹以《心理咨询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为题做了大会发言,受到领导、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三、知有涯学无涯,今厚积明薄发――“丹丹同学”
郑丹丹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拥有一桶水;要做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就得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她先后参加了“2008年高校辅导员骨干高级研修班”、“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坛”、“第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等学习交流活动,学习的同时将自己的创新理念和方法通过论文、发言等方式与全国高校的辅导员共享,受到一致好评。
郑丹丹一个个成功的案例背后,是无数个挑灯苦读的夜晚,是对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是视学生未来为自己明天的博爱胸怀。
正是将繁杂琐碎的日常工作置于科学研究的高标准定位,使得郑丹丹这个年轻的辅导员超越着事务性的平庸,向着学习型、专家型的方向扎实迈进;正是对学生的全情投入,使得郑丹丹的研究工作充满动力,成果斐然。
她作为负责人承担了教育部支持辅导员骨干组课题《高效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特征研究》,还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和市级心理学科研项目;她的论文《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特征研究》获得江苏省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一等奖;《心理咨询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入选《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优秀论文集》。
而郑丹丹最得意的却是她的学生们创造的精彩:国家奖学金5人、国家励志奖学金12人;汶川地震优秀志愿者、全国大学生环保创意策划大赛优秀奖、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市级先进班集体、校优秀特称团支部……
郑丹丹,一个为学生废寝忘食晕倒在岗位上的“大管家”;一个为患眼疾的学生在医院奔忙、出钱卖力的好“护工”;一个让参了军的学生把难得的打电话机会留给她的“知心姐姐”;一个为学生们大学记忆写满阳光的“心灵天使”……郑丹丹,用她的倾心尽力和爱心真情,叩开了多少少年的心扉,催开着一朵朵灿烂的桃李花;郑丹丹――这个年轻的“80后”辅导员――扬起嘴角,阳光一片。
02:东北大学 初青松
爱岗敬业,潜心育人
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初青松热爱学生工作,提出并贯彻"学生为本,育人为先"的工作理念。他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真诚地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十余年来,他发挥专业优势,从细微处入手,经常带领学生工作干部深入班级、深入寝室、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和同学们谈心,不厌其烦地做好思想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在学生生病或是寝室同学发生矛盾时,不管什么时候,他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学校为学生排忧解难;他还十分关注西藏生,考虑到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和学习上的弱势,他积极与他们交流,查找问题,解决困难,使西藏生很快适应内地的生活,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给予了悉心的关怀,帮助他们自立自强。他了解到学院有一个李同学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在寒假时间,他不畏严寒和路途遥远,到这个同学家中进行家访慰问,下了火车坐汽车,下了汽车还要走几里的土路才到达学生家中,为李同学家里送去了慰问品,也给家长送去了老师的关爱与学校的温暖,这个学生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变得越来越自信,现在不但找到了理想工作,还加入了让中国共产党。
二、做学生爱的使者
初青松爱生如子,对学生倾注了所有的热情与爱心。在工作中,他本着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和学生们对话,参加学生活动。在这种平等的交流中,学生们能充分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而初青松也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爱戴,和学生们成为了知心朋友,建立起了一种平等的、朋友间的师生关系。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平时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他以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感染学生,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一位同学入学后不久便被查出患了白血病,这一噩耗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初青松非常关心该同学的病情,他一方面鼓励她勇敢坚强、与病魔作斗争,另一方面,他多次组织师生在校内外筹集捐款。在该同学本人及其家庭的努力下,在学院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下,一个生命的奇迹诞生了--这位同学战胜病魔,2008年9月重返校园后开始了全新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从零开始,面对重重困难,初青松同志为她安排成绩较好的同学辅导其学习,与专任教师一起为其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同时又带给她更多的鼓励和希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院的活动,帮助她重新燃起生活的熊熊之火。获得新生后,学生家长激动地说“是学校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2009年9月,东北大学出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外国语学院男生所在的第五宿舍被隔离观察。疫情就是命令。初青松积极部署学院学生防控甲流工作,不惧自身被感染的可能,第一时间和防疫医护人员一起深入寝室进行消毒,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消除学生恐惧心理,一直工作到凌晨三点。在学生隔离期间,他非常关心被隔离的学生,不管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日,坚持每天给学生打电话询问大家的身体健康情况,利用电子邮件和网上论坛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安抚和疏导被隔离学生。同时,他又积极与部分家长取得联系,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避免引起恐慌。
三、做学生人生导师
初青松担任本学院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每年给新生作人生指导报告和讲授大学生业余党校党课,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成长中的人生导师。
初青松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和引导学生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质。他尊重学生个性的存在,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力倡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鼓励学生们拓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他不断地根据社会形势和学生实际来创新学生活动,积极策划并组织开展了以“培养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主题的系列精品活动。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外语演讲比赛”、“外语辩论赛”等。特别是2009年开展的“外语沙龙”活动,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成为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平台。
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全社会就业形势极其严峻,他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并积极发动专任教师和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假期深入到企业了解用人需求,并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专场招聘会。2009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1.7%,2010届毕业就业率目前已经达到65%,大部分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和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岗位。
在学生管理中注重学生的培养、选树和宣传。每年他都在学生中组织开展学院二级表彰、各项评优以及大学生的推优入党工作,在全院形成“人人学习先进、人人争创先进”的良好氛围,每年年底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各类先进,以此来树立典型,营造良好氛围。在学生教育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小到寝室、班级,大到年级、学院,重视对各个团体的培养。他深知,思想教育有时不仅仅只是口头说教,更需要用行动来影响学生。为此,他身体力行,勇于实践,深入学生学习生活中,和学生打成一片。他始终坚持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和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学生。付出就有收获,他所指导的班级和支部先后获得沈阳市先进团支部、东北大学先进班集体、东北大学五四团支部等荣誉称号。外国语学院团委也获得了“2007年度沈阳市先进团委”、“2009年度沈阳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四、走职业化发展道路
初青松把学生工作总结归纳为八项教育工程,即:理想信念、党员形象、文明修身、助学励志、素质拓展、团队塑造、心理导航、职业规划。八项教育工程涵盖了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是对繁杂的学生工作的梳理与提炼,为学生工作干部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几年来,初青松一直致力于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素质提高。为了能使自己一直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他一直用双赢的理念确立自己的工作目标:实现学生与自身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更注重如何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来适应学生不同时期发展的需要。他参加全国辅导员培训班,并在总结大会上作主题发言。先后在《理论界》、《中国教育走向》等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他结合工作实际,多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项活动,其中《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与规律变化研究》获得了辽宁省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与辽宁省社科联共同委托研究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