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山东高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建辅导员家访长效机制 山东高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建辅导员家访长效机制 作者:张兴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3月19日 3月9日,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小伟接到了山东省章丘市鼓风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就业录取通知。这个性格内向的贫困生脸上第一次浮现出灿烂的笑容。济南大学副校长张硕秋告诉记者:“开学至今,学校已有10多名像小伟一样的贫困大学生顺利地找到了工作,这是学校开展辅导员家访活动的结果。” 据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齐秀生介绍,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坚持把组织开展高校辅导员家访活动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经过4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建立起辅导员家访活动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截至目前,全省120多所高校参加家访活动的辅导员有2万多人次,累计家访贫困大学生3万多人,联系就业岗位8000多个。 从“访贫问苦”到“帮助就业” 1月14日一大早,章丘市官庄镇西八井村一下子热闹起来。贫困大学生丹丹的姥姥家迎来了一大批“客人”――济南大学党委书记范跃进、章丘市代市长刘天东和副市长窦虎等,带着浓浓的牵挂与关怀,到丹丹家中进行慰问。 丹丹自幼父母去世,全靠姥姥姥爷培养长大。前几年姥爷因病去世,姥姥也因为腿疼无法下地劳动,家里的基本生活全靠政府、乡邻接济。2010年,丹丹考上了济南大学,从此她被列入学校资助帮扶的行列。 在丹丹家中,领导、老师们拉着丹丹姥姥的手拉起了家常,对家里的生活来源、土地耕种、房子维修等一一作了详细了解,并把丹丹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平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自强自立的表现向丹丹的姥姥作了介绍,并代表学校把慰问金、慰问品送到姥姥的手中。 在济南大学组织的2012年寒假辅导员家访活动中,许多专业课教师、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小分队也加入家访队伍的行列,使辅导员家访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入。 济南大学今年致信全省140个县(市、区)委办,介绍其辖区内贫困生情况,探索建立长期帮扶机制。济南大学学工部处长贾海宁对记者说:“今年寒假学校组织的辅导员家访活动,共投入经费24万余元,252人参与走访,走访范围涉及山东14个地市57个县(市、区),走访学生家庭151个,人均资助额度近千元。” 不仅如此,济南大学还扩展和创新了家访内容,不仅“访贫问苦”,更重视与政府和企业沟通,帮助贫困生实现就业。校领导亲自到章丘、平阴等地与企业负责人及当地政府一起座谈,合作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为毕业生联系就业岗位。 由“节日家访”到“日常交流” 3月8日上午,在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辅导员办公室里,辅导员陈文生正在与贫困生小阳谈心。据陈文生介绍,在今年春节家访中,他得知小阳的母亲查出重病,小阳心理和精神压力都很大。开学以来,陈文生已和小阳谈心两次了。 记者看到,陈文生和他的同事为贫困生建立的基本信息档案整整齐齐地放置在档案橱里。“只有把‘节日家访’和‘日常交流’结合起来教育效果才好。”陈文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第一次家访的故事。 2009年春节前夕,陈文生到山东滕州市进行家访,在滕州市水果市场简易的住房里他见到了贫困生小石及家长。小石生活在一个比较贫困的农民家庭,不知什么原因让他对前途失去了信心,课余大部分时间在睡觉,上课也没有效率,7门课都没有及格。 通过和家长聊天,陈文生了解到小石的思想症结:“他认为家里穷、没关系,学习的优势也没有了,自己再努力也找不到好工作,所以越来越自卑。”小石的父亲说:“这两年我从农村跑到县城卖水果,就是为了供孩子读完大学,能在城里找个体面的工作,谁想到这孩子就这么不争气!” “我一边安慰家长,一边向小石列举自强不息的典型事例。慢慢地他抬起了头,有些激动地向我表示:‘要听老师的话,痛改前非,迎头赶上!’”陈文生说,“谈话最后,我和小石商定了一个方案:开学后,按照学习时间表,坚持每天自习,并指定两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全程辅导小石的学业,每周的学习成果直接向我反馈。”陈文生向小石承诺:“只要顺利毕业,老师就帮助你找工作。” 回到学校后,陈文生经常找小石谈心,千方百计鼓励他。小石学习的劲头越来越大,各门课程顺利通过,按时毕业。在学院的帮助下,他在济南一家金融机构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现在,小石还经常和我保持着联系呢!”陈文生深有体会地说,“有些有思想和心理问题的贫困生,通过节日家访了解信息,密切关系,打开心扉。要巩固效果,还需要坚持‘日常交流’。” 像陈文生一样,山东大学每名辅导员都把家访拓展到了日常教育中,尽可能地用好节日家访的成果。该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辅导员林竹说:“每走访一个学生家庭,我们都要撰写一份报告,包括被访学生姓名、家访时间及地点、被访家庭情况、被访学生当前现状及形成原因分析、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措施,以及启示、建议和体会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平时教育学生的宝贵资料。” 据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统计,今年山东高校辅导员寒假家访,形成了1500多份家访报告。这些报告不仅详细记录了每个被访学生的具体情况,更凝结了辅导员队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新举措的思考。寒假家访活动树立了广大辅导员“学生冷暖我先知,学生困难我先帮”的责任意识,提高了辅导员日常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由“物质帮扶”到“精神援助” 3月9日上午,记者在聊城大学见到一名特殊的贫困生。她叫李阳,是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1级会计班的学生。因为患有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懈症,今年19岁的她身高只有1.53米,由于手脚发育不健全,她无法正常走路和自理生活,全靠母亲陪读和同学们的帮助。 在李阳的宿舍里,记者看到墙上贴满了鲜艳的“向日葵”。尽管身体有残疾,但李阳就像向日葵一样,热爱生命、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了自信。聊城大学学生处处长乔丙武感慨地说:“这是学校对李阳进行‘精神援助’的结果。对待贫困生,特别是像李阳这样的特殊贫困生,既有经济负担,又有疾病负担,就必须重视物质帮扶和精神援助相结合。” “多亏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们母女俩的关照啊!我们没有想到学校能接收李阳,也没有想到能专门给我们安排一间宿舍,更没有想到在生活、学习、活动和精神上对李阳这样好!”说起学校和师生们对李阳的帮助,李阳的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成为聊大学子的第一天起,李阳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对她的关心与呵护。在她报名的那一天,学校就为她单独安排了宿舍楼一楼的一间宿舍,方便母亲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安排好住宿后,同学们又用轮椅推着李阳游览校园。从此,李阳的脸上开始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平时,同学们帮李阳的母亲背着李阳去7楼上课,帮李阳记作业、买药和买饭。老师和辅导员常常到李阳的宿舍给她补课和谈心。与此同时,学校还发挥学科优势,专门成立了由心理学、生物学、教育学等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家援助小组,共同帮助李阳。 李阳变得越来越乐观和坚强。唇枪舌剑的辩论赛、精彩绝伦的K歌大赛、令人捧腹大笑的话剧表演……总会看到她的身影。病痛的折磨、行动的不便没有阻挡她对知识的追求。由于长期进食少和受病魔的折磨,李阳的手只有五六岁孩子那么大,握笔很吃力,“别人写五个字,我才写一个。”学期期末,李阳取得了总分全班第三名的骄人成绩,还在演讲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张贵桥说:“学校地处鲁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较多,特殊贫困生也占一定比例。学校坚持‘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的工作理念,先后帮扶和援助贫困生及特殊贫困生1000余人次,与聊城市2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贫困生学生及其家长就业、创业协议书。”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