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草木朦胧间,乡村振兴新篇章。为探索红色文旅和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引擎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乡振智守实践队于8月7日至10日深入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天福山起义纪念馆、济宁市金乡周庄有机葡萄示范园区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用青春抒写乡村振兴故事,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贡献青年力量。
走访特色村落,感受文化润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为响应总书记号召,探访文化润村对村貌改变和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8月7日,实践队来到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进行调研。
大水泊-实践队员们正在与进行交谈 李凌骁摄
甫一进村,乡振智守实践队员们便纷纷被这里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在大水泊设计师赵辉的引导下,队员们了解到大水泊已初步打造了“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歌影传媒”的近20个特色村,坚持“文化润村”,以文化为催化剂带动创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乡村好不好,乡亲最知道。团队队员们表示,除了村庄旧貌焕新颜,大水泊“文化润村”更难得的是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让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接受实践队采访时,当地村民说:“工作站的介入,为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新方向。以前我们只能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现在通过村里的农产品加工和文化产业,在家乡也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实践队队长孙诗慧表示:“大水泊浓浓文化味激起乡村振兴一池活水,这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
寻访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运用,反复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第二站,乡振智守实践队寻脉而行,寻觅红色足迹,在红色记忆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红色足迹第一站:英雄之路书写革命精神。8月8日上午乡振智守实践队前往威海市文登区天福山起义馆、红色胶东纪念馆进行参观。这些独有的红色基因和文化渊源,通过视频、展板、实物、文史资料等形式徐徐展现在队员们面前。“透过橱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峥嵘岁月在我眼前涌动。”实践队员徐韵这样说道。
实践队员与村民进行交流 曲萧蓉摄
红色足迹第二站:英烈故里遇上乡村振兴。为探寻红旅给老区人民的实际带动效应,8月8日下午,实践队前往刘马庄村进行进一步的调研。队员们认真听取了刘马庄村干部对村子近年来红旅发展的讲解,随后,队员们在村中进行入户访谈,采访了多位村民进一步了解红旅给村民生活的切实影响。经过调研,队员们了解到刘马庄村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旅游,不仅完善建设了地区基础设施,还有效促进了增收提效,有效提升了刘马庄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乡振智守实践队相信,红色文旅将赋能乡村振兴,用红色热情交出一份不负人民的答卷。
了解数字农业,走近产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可以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产业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乡村要振兴,也离不开“数字力量”。
为探究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和带动效应,8月10日,乡振智守实践队前往济宁市金乡周庄有机葡萄示范园区开展调研。当实践队走进园区的葡萄大棚,大棚的主人向队员们介绍起葡萄的种类和产量,品种改良升级,大棚改造等等。听着他的介绍,队员们都认识到葡萄虽小,里面的学问可不少。“小葡萄里也有大学问,是数字农业的高效智能让葡萄变成了周庄的金珠子。”实践队长孙诗慧这么说道。
团队成员与书记交流 刘奕铭摄
在后续的参观中,队员们还了解到周庄正在从葡萄品种改良升级,高标准温室大棚改造,高创园扩建等方面着手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周庄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引入了数字农业的精确种植、智能管理和精细化生产。
在深入调研中,实践队发现红色文旅,数字农业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将红色文旅与数字农业相结合,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筑牢思想,助力振兴,乡振智守实践队将继续调研,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
团队成员在天福山纪念馆前合照 曲萧蓉摄
(编辑:蒲云笛 屈秀红 责任编辑:杨思巧 审核:邓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