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辅导员之声
段诗云-教育部思政司党支部来信感想文章
发布者:唐巾茗 发布时间:2020-03-04 浏览次数:69

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剧情片,讲述了年仅13岁的小学代课老师魏敏芝,为了高老师临走前交代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而四处奔走寻找学生的故事。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间看过的这部影片,但这句“一个都不能少”、这份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却一直印在脑海、刻在心里。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也正经历着一个最特殊、最漫长的寒假。在战“疫”最吃劲的时候,虽不能像白衣天使一样奋战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但可以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地守护好每一名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学生的地方,就是我们辅导员的“第一线”。

从年前统计学院湖北籍学生的第一条信息开始,我们就已经从“假期模式”切换到了“战士状态”,把“百分百”精力投入到“点对点”的“面对面”和“键对键”里,确保“一对一”联络到位、嘱咐到位、排查到位。每日健康报送每日温情问候每日心理疏导,都成了“必做的功课。我们变“座位”为“战位”,用“手机”抓“战机”,无论身在何处,工作始终在线。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战争,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我们的敌人很小,小到只有显微镜才能看到;但它又很强大,强大到它可以通过飞沫进入你的体内却让你毫无抵抗之力,强大到背后还有各种纷繁复杂真假难辩的信息以及惶恐不安的各类情绪,这注定是一场非常艰难的战争。

这段时间,我们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各类媒体,看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见证了我们国家应对疫情时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统一调度能力,更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非医护专业的石大学子,我们可能会因为不能亲赴抗疫一线而遗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疫情形势的严峻,我们发现,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服从学校安排,自觉待在家里,做好个人防护,不恐慌不传谣,也是在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学生每日情况的日汇报,是学校了解学生的最主要途径。每日收到学生的一个个“正常”回复,才是最心安的时刻。自从启用了“疫情防控通”日汇报系统,总要点开每一位同学的日汇报信息仔细查看,确保学生是安全的,才放心,因为心中的那句“一个都不能少”时刻在提醒自己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奋战”,我也能够深切感受到学生们内心的变化,从最初的排斥反感,到现在的主动打卡,协助开展防“疫”工作,我深切感受到学生们长大了。疫情正在考验着每一位大学生的素养以及对祖国的责任与热爱,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为疫情做点事、发出一点光。因为,点点微光就可以凝聚成黑暗中的一束光。

当然,特殊时期,同学们还是比较敏感的。经常会有学生私下问我,“老师,我只是普通发热,肯定不是肺炎,可不可以不上报?我担心同学们会异样看待我,担心班长天天追着我问情况”,“老师,我可不可以不上报我接触的武汉人员是谁啊?我怕给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老师,我最近接触过湖北同学,但是已经过了隔离期了,可不可以不上报啊?不差我一个……”。

我想说,特殊时期,真的一个都不能少。这场战斗,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我们所有人的。虽然,湖北以外的新增确诊病例人数在持续降低,但也绝对不代表我们可以掉以轻心,行百里者半九十。如实上报个人情况,是在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在守护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在春节人流量大的背景下,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和A无意中接触的B,也不知道有多少与B接触的C。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信息排查信息核准想想那些战斗在一线的人员,我们“宅”到无聊的家,正是他们现在因为肩负使命而回不去的地方。疫情之下,我们都要多一些思考多一自律,为了疫情早日过去,为了我们能够早日重聚在美丽的唐岛湾畔

感谢教育部思政司党支部的这封有温度的来信,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来自“娘家人”的关怀,感到到所有的付出都被肯定,所有的努力都有意义。战斗在校园疫情防控一线,在抗击疫情最吃劲的时候,我更加明确了时代赋予我们的职业价值和崇高使命。疫情当前,开学在即,我会继续坚守初心,每日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动态,解决每一位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坚定信心,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疫情防控工作落小落细落实,时时在线,有问必答,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学业状态;永葆恒心,坚决听从党中央和学校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时刻保持战时状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让党和国家放心、让时代铭记的“完美答卷”!

(海空学院辅导员  段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