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迭代升级,学生群体因信息甄别能力不足、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成为不法分子的重点目标。结合近年高发案例及新型诈骗趋势,以下针对学生群体易遭遇的诈骗类型进行警示,望引以为戒,筑牢安全防线。
1.求职陷阱类诈骗。诈骗分子利用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在招聘平台或社交群组发布“高薪兼职”“无学历要求”等虚假岗位信息,以“体检费”“培训费”“保证金”等名义诱导转账,甚至要求学生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信息实施盗刷。此类诈骗常通过虚构公司资质、伪造合同等手段增强迷惑性,学生需警惕任何要求预付费用的招聘信息,选择正规平台投递简历,并通过企业官网或实地考察核实信息。
2.网络贷款类诈骗。以“无抵押低息贷款”为诱饵,谎称学生信用不足需缴纳“保证金”“解冻金”或“刷流水”提升资质,诱导其通过网贷平台借款并转账至指定账户。曾有学生因轻信“快速放贷”承诺,在虚假平台多次转账后不仅未获得贷款,反而背负高额债务。需牢记正规贷款不会要求提前缴费,任何以“账户异常”为由索要资金的行为均为诈骗,切勿向陌生账户转账或透露验证码。
3.共享屏幕类诈骗。新型技术诈骗中,不法分子以“取消贷款”“退费”“提升信用卡额度”等为由,诱导学生下载远程会议软件并开启“共享屏幕”功能,实时窃取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此类诈骗隐蔽性强,学生需禁用共享屏幕功能,尤其涉及资金操作时,应通过官方渠道独立完成。
4.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通过社交平台伪装“投资导师”“理财专家”,以“高回报”“内幕消息”诱导学生参与虚假股票、虚拟货币等投资,初期小额返利骗取信任后,以“追加资金解锁提现”等话术诱骗大额投入。切记投资理财应选择正规机构,对“稳赚不赔”等宣传保持警惕,拒绝向陌生账户汇款。
5.裸聊敲诈类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冒充异性搭讪,诱导学生下载携带木马的“私密聊天APP”,录制裸聊视频后以“公开隐私”威胁转账。此类诈骗常利用受害人羞于报警的心理反复勒索,学生需洁身自好,不下载不明软件,遭遇威胁立即报警并保留证据。
6.招生骗局类诈骗。伪造“内部名额”“免试入学”等虚假招生信息,通过熟人介绍或伪造文件骗取学费、保证金。学生及家长应通过教育部门官网核实院校资质,警惕“无需成绩”“包分配”等承诺,签订协议前务必逐条审查条款。
7.培训考证类诈骗。以“包过考试”“推荐高薪工作”为噱头,收取高额培训费后提供低质课程或直接失联。选择培训机构需查验师资与资质,签订正规合同并保留缴费凭证,避免一次性支付大额费用。
8.情感交友类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伪装成“优质异性”,以恋爱交友为名建立情感信任后,虚构“家人生病”“创业资金短缺”等理由骗取钱财。此类诈骗往往利用受害人情感需求,长期铺垫后突然提出紧急求助,学生需警惕“速成恋情”,避免向未核实身份的网友转账,线下见面时更应保持谨慎,防止人身与财产双重损失。
9.虚假公益类诈骗。冒充慈善机构或利用热点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病众筹),伪造捐款链接或二维码,利用学生同情心诱导“献爱心”,实则资金流入私人账户。参与公益活动应通过官方认证渠道,拒绝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捐款前可联系相关机构核实项目真实性,避免善心被恶意利用。
10.伪造校园通知类诈骗。通过伪基站或钓鱼短信,冒充学校教务处、财务处等部门,以“奖学金发放”“学费退费”等名义诱导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或要求“绑定银行卡激活账户”。校方通知均通过官方平台发布,不会要求点击外部链接或提供密码,学生收到此类信息应直接联系学校相关部门确认,切勿盲目操作。
11.游戏外挂与作弊工具诈骗。针对游戏爱好者,宣称提供“免费外挂”“秒杀脚本”或“高等级代练服务”,诱导下载携带木马的程序,或要求预付“授权费”“解锁费”。某学生为提升游戏排名下载所谓“无敌外挂”,不仅账号被盗,手机还被植入病毒导致支付软件遭入侵。需牢记使用外挂违反游戏规则且风险极高,任何“破解工具”均可能暗藏恶意代码,应通过正规渠道提升技能,拒绝侥幸心理。
12.二手交易诈骗。在二手平台发布“低价转让”电子产品、门票等虚假信息,诱导学生脱离平台监管进行线下交易,或以“支付故障”“物流保证金”为由要求额外转账。二手交易务必在官方平台完成,拒绝提前确认收货或私下付款,对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保持警惕,验货无误后再确认支付。
电信网络诈骗的本质是“攻心术”,利用贪婪、恐惧、好奇等人性弱点编织陷阱。学生需牢记:不轻信“天上馅饼”、不点击陌生链接、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开启屏幕共享,不因小利失大局,不因慌乱乱分寸,遇到可疑情况立即联系学校或报警。唯有保持清醒认知、强化信息甄别能力,才能守住财产安全与青春安宁。
党委学生工作部(武装部)
2025年3月30日